fbpx
*引文來源: https://professionalizeit.com/index.php/2017/02/28/education-not-learning-facts/

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有「現代物理學之父」之譽的愛因斯坦曾經講過:

“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,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.” 

“教育不是對事實的學習,而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。” 

這正是香港兒童多元發展協會的理念和宗旨 – 透過多元化的訓練和體驗激發兒童的潛能和思維發展。

本協會是由一群專業導師、藝術家及熱心教育的人士組成, 目的是提供課外活動、表演及比賽等多元化體驗,讓小朋友能夠培養多方面的才能, 從而提昇自信心、創造力和成就感,發揮無限可能。

學術顧問 – 胡成老師的話:

我的黃金下半場;退而不休!      

退休後最怕是自已缺乏對生活的「目的感」,這會讓人茫然無措。回顧過去,每星期都不停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短期目標,每當完成一個階段,大腦就給我獎勵,釋放大家都想得到的多巴胺,它是一種由神經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,用作傳遞興奮和開心信息。因此我不能停下來,不能缺乏多巴胺!

聽過不少家長們說:「我的孩子缺乏學習動機怎麼辦?」 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基本上是沒有原動力。 因為他們在學習的心理需求上找不到到歸屬感,價值感和勝任感。 相反,如果這三個心理需要得到滿足,內在驅動力也就提高了,只要能燃點起心中的那團火,定能爆發巨大的學習潛能。 適當的壓力會給學習帶來動力,刺激大腦產生一種名叫神經營養因子的化學物質,並加強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。 矛盾地,學生背負着各種形形式式的壓力,功課、默書、小測、大測、考試等等。這些壓力為他們帶來不少焦慮,導致情緒問題,為人父母怎樣去釐清壓力的定義? 所謂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壓力對我們的影響也有正負之分。

《香港兒童多元發展協會》道出他們開辦各類型的比賽,目的是希望給予同學們適當原動力,讓他們好好享受比賽過程。 我認為他們的宗旨非常有意義,通過享受比賽帶來的樂趣和成功感去啟發同學思維和「內在學習動機」,同時也讓他們學習面對勝負的態度。更重要的是此協會希望設計的比賽均是父母可投入協助,讓子女長大後留下溫馨回憶片段,這正是我欣賞的地方。

我除了成為他們的學術顧問以外,更義務當上他們的講故事比賽的評審員;除了我還有香港電台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錢佩卿小姐和另一位導師。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去增強同學記憶與想像能力,啟動他們快速識字的模式,為學習語文打好基礎,並激發出同學「學習原動力和動機」 !